新闻纵深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作《稻改丰碑》雕塑综合体

2021-06-25 15:07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日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胡希佳教授为济宁市鱼台县制作的展现“稻改精神”主题雕塑已安装落成。《稻改丰碑》雕塑综合体,由高耸的主碑体《旗帜之丰碑》和三组主题人物雕塑《涝洼之痛》《奋起之改》《丰收之喜》构成,全面展现了鱼台人民克难攻坚、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追求幸福生活的稻改历史伟大壮举,让“稻改精神”通过艺术创作在鱼台进一步深入民心、发扬光大。

鱼台“稻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地处湖滨低洼的鱼台连年饱受涝灾之苦,面对日益严重之贫困,县党委凝心聚力、科学规划,提出旱地改水田、变患为利种植水稻的伟大战略决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党领导全县人民于1964年冬大干150余天,一举将涝洼水患之地变成“江北鱼米之乡”,彻底甩掉了“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治病靠减免”的三靠帽子。鱼台人民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高亢凯歌。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和弘扬奋斗精神而建立的《稻改丰碑》雕塑综合体的立意:铭刻“稻改”壮举,发扬“稻改”精神。《旗帜之丰碑》是雕塑综合体的灵魂。碑体造型运用了水、稻、旗等元素符号,同时将“碑”和提炼后的“旗”浑然一体,既具象又抽象,使形式与内涵完美统一在一个整体上,以表现鱼台人民心中的“旗帜”和“丰碑”。它是“稻改”的丰碑,更是奋斗精神的旗帜!

《涝洼之痛》以典型场景和人物形象表现稻改前鱼台曾是十年九涝之地。那时的鱼台,逢汛期城必浸,房屋庄稼被淹,树冠浮水,出行划船,播种不收,粮靠救济,人们饱受涝灾之苦,生活困顿无望。抬头伫望的老人、低头沉闷不语的汉子和相依的母子,表现了人们面对淹没于水中的家园和田地,感到悲痛却无能为力;洪水中驾船而行的人物,反映的是党员干部考察灾情,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组织群众抗击水患的情景。这就是一九六四年冬全县“稻改”的起因。

《奋起之改》以多场景和多组人物表现干群同心、艰苦奋斗、治水种稻、变害为利的历程。雕塑将全民投入、设计蓝图、凿石铲土、挖河修渠、打夯筑堤、围堰建站、春播大地等稻改中战天斗地之过程作了艺术的诠释。组雕以推车、提灯、满载物品前往会战工地的爷孙俩为开启形象,接着表现红旗飘扬的严冬大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技术员、县领导规划稻改蓝图,“铁姑娘”们顶起了半边天,开山、背石样样争先,干部群众共同抬着大石块,此组雕塑以表现插秧的三代人物为节点,并特别刻画了一个小姑娘,预示着稻改后的鱼台已是春回大地,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奋起之改》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再现了鱼台人民治水改稻的伟大壮举,同时有力地印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丰收之喜》以场景和两组人物表现稻改后鱼台处处稻谷飘香的丰收景象和人们尽享丰收时欢欣的劳动场景。堆积成山的稻谷旁,一老汉高兴地忙碌着,欢天喜地的妇女们边忙着打场,边唠家常,反映出鱼台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状态;拉粮、推车、扛粮的青年以及那面奖给“增产交粮模范”的大锦旗,不但再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同时还表现出鱼台人民在获得丰收后不忘国家,争交公粮的情景。这就是稻改之后的鱼台,即“辉煌的稻改精神”之呈现!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际,回看当年鱼台“稻改”,正是极好地见证了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脱贫致富、造福后代的历史。“辉煌的稻改精神”同今天“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一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笃定前行!

精彩推荐